投资标的:泛亚微透(688386) 推荐理由:公司在国产替代和多元经营方面表现突出,ePTFE微透产品、气凝胶及CMD等核心业务增长明显,未来有望持续拓展市场。
预计2025-2027年收入和利润稳步增长,具备良好的投资潜力,维持“买入”评级。
核心观点1- 泛亚微透在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5.15亿元,同比增长25.39%,归母净利润0.99亿元,同比增长14.58%,展现出稳健的成长态势。
- 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和国产化替代,积极拓展ePTFE微透、气凝胶及CMD等多元业务,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 随着自动驾驶法规的推进和TRT膜国产化进程加速,公司未来增长潜力可期,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将持续增长,维持“买入”评级。
核心观点2泛亚微透(688386)在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5.15亿元,同比增长25.39%;归母净利润0.99亿元,同比增长14.58%;扣非归母净利润0.90亿元,同比增长22.98%;基本每股收益为1.42元。
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1亿元,同比增长26.60%,环比下降19.19%;归母净利润0.24亿元,同比增长43.22%,环比下降26.00%;扣非净利润0.24亿元,同比增长42.92%,环比微增0.04%。
随着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公司积极进行国产化替代,形成了ePTFE微透产品、CMD及气体管理产品、SiOz气凝胶产品和高性能线束产品四大核心业务。
2024年,ePTFE微透产品收入1.62亿元,同比增长34.31%,毛利率71.36%;气凝胶业务收入0.65亿元,同比增长46.54%;CMD及气体管理产品收入1.42亿元,同比增长45.40%。
公司在研发方面加大投入,研发费用有所增长。
应收票据和库存增加,反映出业务结构变化。
公司在气凝胶、CMD及气体管理产品等领域实现了多元化布局,气凝胶在航空领域有所突破,CMD产品在汽车行业渗透加速。
2024年底,北京通过《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为L3级自动驾驶汽车提供制度规范,推动对高速线束的需求。
公司成立汽车线束部,已实现小试生产,处于国内领先状态。
公司自主研发的TRT膜已通过鉴定,有望加速国产化替代进程。
预计2025-2027年,公司营业收入将分别达到6.67亿元、8.94亿元和12.29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2亿元、1.80亿元和2.22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包括下游需求不及预期、产能投放不及预期及政策变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