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2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长显著,新增人民币贷款和居民中长贷连续改善,反映出房地产市场的回暖和按揭贷款需求增加。
2. 企业信贷因化债政策影响而波动,特别是中长贷同比大幅减少,但短贷和票据融资有所回暖。
3. M2增速回升,财政存款大幅减少,显示出年末财政支出的加大和流动性改善,未来宽松货币政策将可能促进经济复苏。
核心观点212月金融数据表现出显著的变化,整体上为2023年的金融数据画上了不平淡的句号。
社会融资规模增长28507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9900亿元,信贷结构变化明显。
在居民端,居民贷款新增3500亿元,其中中长贷新增3000亿元,连续三个月改善,显示出房地产市场的复苏和按揭贷款需求的提升。
短贷虽同比少增,但环比有所修复,表明信贷需求逐步回暖。
企业端则受到化债政策的影响,新增贷款4900亿元,同比少增,特别是中长贷新增仅400亿元,处于历史低点。
这与大规模债务置换及银行在年末储备贷款的策略有关。
尽管企业短贷同比多增,票据融资大幅增加,但整体信贷环境依然偏弱。
社会融资方面,政府债券融资显著增加,推动社融规模扩张,12月社融同比多增9181亿元。
新增人民币贷款和社融数据虽受企业贷款疲软影响,但边际已有改善,政府债券融资的强劲表现为未来提供了支持。
广义货币方面,M2增速回升至7.3%,居民和企业存款均有所增加,但非银存款大幅流出,可能与流向股市及同业存款利率监管有关。
财政支出增加和债务置换的快速推进使财政存款显著减少。
总体来看,12月金融数据受化债政策的影响显著,未来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扩张有望促进有效需求的提升,金融指标的改善可期。
但需关注政策执行力度和经济下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