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行国债买卖自2024年起逐步实施,旨在调节流动性与曲线形态,当前持有国债规模相对较低。
- 美联储和日本央行的购债经验表明,国债买卖可作为流动性管理工具,并影响利率和经济。
- 未来可能加强预期管理,关注国债期限结构,优化发行与流通机制,以提升市场流动性。
投资标的及推荐理由债券标的:国债 操作建议: 1. 央行在国债买卖中应进一步体现预期管理导向,包括提前公告操作时点、操作数量、国债期限及定价标准。
2. 在净买入的大方向下,关注国债市场及央行持有国债的期限结构,确保相应期限的国债有充足市场供给,同时考虑对存量市场的期限结构影响。
3. 优化国债发行分销、流通、交易等环节,增加贴现国债发行比重,协同财政部完善国债承销商管理,引导商业银行减少AC账户持有债券比例,扩展国债衍生品市场参与者。
理由: 1. 当前我国国债买卖操作实施时间较短,央行尚未形成全期限持仓,需通过预期管理增强市场信心。
2. 国债市场流动性尚有提升空间,需关注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以促进二级市场活跃。
3. 优化国债相关机制,有助于提高市场流动性,降低国债持有锁定率,从而增强市场交易活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