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研报详细页

中诚信国际-中美关税博弈专题系列(二):贸易战的历史视角、影响和应对-250430

研报作者:袁海霞,张堃,张瀚文 来自:中诚信国际 时间:2025-05-08 17:07:24
  • 股票名称
  • 股票代码
  • 研报类型
    (PDF)
  • 发布者
    n****o
  • 研报出处
    中诚信国际
  • 研报页数
    21 页
  • 推荐评级
  • 研报大小
    1,130 KB
研究报告内容
1/21

核心观点1

- 中美贸易战与历史上其他贸易战相比,具有特定国家和行业的针对性,但也面临反制和经济萧条的风险。

- 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政策延续了“对等主义”逻辑,虽然减少了与中国的贸易逆差,但未能根本解决经济结构问题。

- 中国凭借庞大的市场和产业链优势,在面对美国关税制裁时具备反制能力,未来中美关系仍有缓和的可能性。

核心观点2

中美贸易战的历史视角和影响分析显示出与过去贸易战的异同。

美国历史上曾发起七轮贸易战,主要围绕特定国家和行业进行,1930年的大规模关税措施是为了保护国内农业。

以往的贸易战常常导致反制措施,并对本土产业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加剧经济萧条。

中美贸易战与日美贸易战有相似之处:一是两国在经济体量和产业竞争力上对美国构成威胁;二是美国通过301调查维护本土产业利益,延续“自由贸易等同于公平贸易”的政策逻辑;三是贸易战虽减少与对手国的贸易逆差,但美国整体贸易逆差并未显著缩减。

然而,二者在贸易手段、反制措施和经济影响上存在差异。

首先,全球制造业格局已从1980年代的美日德“三足鼎立”转变为中国的绝对主导地位,美国的制造业黄金时代已过去,对华贸易战更加强调“美国优先”。

其次,考虑到日美的盟友关系和日本的技术优势,美国对日本采取贸易制裁与经济干预,而对中国则表现出更彻底的“脱钩”特征。

最后,中国的市场规模和全产业链优势使其在面对美国制裁时具备更多反制手段。

分析关税制裁和原产地规则对行业的影响,发现重点集中在依赖美国市场的轻工业领域,如纺织和文娱用品。

2018年中美贸易战后,中国通过转口贸易和海外生产有效抵消了对美出口的下行,越南、墨西哥、印度等国成为主要转口国。

关于后续关税博弈的推演,尽管“对等关税”政策表面上旨在平衡贸易逆差,实际上延续了以“极限施压换取结构性让步”的霸权逻辑。

当前,除印度外,其他国家与美国的谈判进展有限,特朗普的政治失信使各国在谈判中保持谨慎。

中国的强硬反制措施为后续磋商提供了空间。

总体来看,关税博弈的背后是经济韧性与财政债务的较量。

中国在经济结构改善和财政债务方面相对美国有一定优势,未来中美作为两大经济体仍有缓和的机会,第三方国家或国际组织可能作为中间人进行调解。

乐观情形下,美国可能在对等关税上对华妥协,但涉及禁毒等政治议题的芬太尼关税和其他产业保护措施仍可能持续。

推荐给朋友: 收藏    |      
  • 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