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4年底将迎来红利阶段的超额机会,2025年初市场将启动春季躁动,特别关注小盘和成长股。
2. 国内政策支持资本市场,基金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增强,预计将促使资金流向大盘、金融和稳定性资产。
3. 主题成长方面,关注内需及新消费方向,特别是科技制造领域的投资机会,同时警惕美国经济衰退和海外金融风险。
核心观点2该投资报告的核心要点可以从宏观到微观进行梳理: 1. **宏观环境**:全球市场风险偏好逐步修复,主要受益于海外政策预期的缓和和经济景气的企稳。
美国的贸易政策趋向缓和,且美联储的降息预期逐渐推迟至7-9月,整体市场情绪积极。
2. **国内政策支持**:国内政策持续托举资本市场,包括央行的降准降息和金融监管机构的支持措施,旨在稳预期并促进资本市场发展。
3. **市场表现**:市场情绪活跃,科技成长股和传统核心资产交替表现良好。
成交额回升,融资买入比例上升,基金低配的银行等方向逐渐受到关注。
4. **基金业绩基准影响**:证监会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旨在规范基金投资行为,纠正基金风格漂移现象。
当前大多数基金低配金融和公用事业,短期内若按基准调整持仓,银行、非银和煤炭等偏红利方向可能受益显著。
5. **投资策略**:建议关注自主可控的科技细分领域、内需驱动的军工和消费方向,以及新兴消费市场的潜在机会。
短期市场风格可能偏向大盘和稳定性资产。
6. **风险提示**:需警惕美国经济衰退风险、海外金融风险超预期及历史经验失效等不确定性因素。
总体来看,市场在政策支持下呈现积极可为的态势,投资者应关注行业配置的调整及潜在的超额收益机会。
投资建议本报告的投资建议及理由为: - 关注大盘、金融和稳定板块,短期内可能受益于业绩比较基准的纠偏。
- 重点配置沪深300、中证800的主动基金,因其低配金融和公用事业。
- 看好内需方向的军工、华为链及DeepSeek链等主题成长机会。
- 中期持续关注新消费领域,包括养老、悦己和母婴相关产业。
- 预计短期资金流入将使银行、非银和煤炭等偏红利方向显著受益。
- 科技制造领域以中证1000和双创为主,北证50和微盘股受影响相对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