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港股市场内外资分歧明显,港股通资金大幅流入支撑市场,而国际中介资金则呈现净流出,科技板块尤为突出。
- 港股通流入个股特征显示出“科技+红利”的哑铃型策略,金融行业流入占比高于往年。
- 国内经济数据表现积极,央行基调偏向适度宽松,建议关注科技AI、消费股估值修复及低估红利的投资机会,同时需警惕地缘冲突和流动性收紧的风险。
核心观点2本投资报告分析了港股市场内外资的分歧及其影响,主要内容如下: 1. **总量分析**:港股通资金大幅净流入,尽管国际中介、中资中介及香港本地中介资金净流出,港股市场仍然录得较好涨幅,说明港股通资金对市场形成了支撑。
南向资金在科技板块的流入趋势明显,且港股通占比已上升至11%。
2. **结构特征**:今年港股通流入的个股与2022年和2024年有相似之处,显示出投资者的“进攻”属性。
科技和红利的“哑铃型策略”成为南向资金的主要配置思路,金融行业的流入占比高于往年。
3. **边际影响**:国际中介流入资金对港股的推动作用明显,外资持股主要集中在可选消费、信息技术和金融行业,增量方面医疗保健行业有所增持。
4. **国内经济数据**:3月经济数据表现积极,投资超预期回升,消费增速略低于预期。
央行提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考虑降准降息。
5. **国际动态**:美联储维持基准利率不变,俄乌冲突和中东局势持续紧张,市场对未来降息的预期仍然存在。
6. **行业配置建议**:建议关注恒生互联网和科技AI+领域的投资机会,消费股的估值修复及低估红利的崛起。
投资主线可聚焦于科技突破、消费复苏及红利投资。
7. **风险提示**:需关注地缘冲突、海外通胀及流动性收紧等不确定性因素。
整体来看,港股市场的内外资分歧反映了不同投资者的策略与市场预期,未来的投资机会将依赖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与行业趋势的发展。
投资建议本报告的投资建议及理由为: 1)关注科技AI领域的Deepseek突破与开源引领。
2)消费股的估值修复和消费分层逐步复苏值得重视。
3)低估红利的持续崛起,关注其与AI产业趋势的关联。
4)在当前消费板块低估值、利率下行和政策催化的背景下,重点关注恒生互联网。
5)风险提示包括地缘冲突、海外通胀和流动性收紧的超预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