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币近期升值主要受市场力量驱动,而非政策引导,逆周期因子对中间价贡献度仅为26%。
- 在“弱美元”背景下,人民币被动升值,同时人民币及其资产的吸引力提升,促使主动升值。
- 外资减持人民币债券未引发贬值,反而人民币缓慢升值,未来债市资金流出将逐渐放慢。
核心观点2本轮人民币升值的主要逻辑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在宏观层面,自2025年8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进入下行周期,最高触及7.12。
人民币中间价的构建公式显示,本轮升值主要受市场自身驱动,而非政策引导,逆周期因子的贡献度仅占26%。
当前汇率政策更偏向于“稳预期”,而非主动升值信号。
在微观层面,人民币升值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首先,在“弱美元”背景下,美元持有情绪回落至历史低位,导致新兴市场货币被动升值。
其次,人民币及其资产的吸引力增强,特别是中国股市估值修复和风险资产吸引力提升,推动了“FPI资本流入带动人民币升值”的趋势。
同时,受地缘政治缓和和贸易结汇意愿回暖的影响,人民币币值进一步上行。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外资在6-7月大幅抛售人民币债券,但人民币并未贬值,反而出现缓慢升值。
这主要是由于外资在减持债市资产后继续留在中国市场,选择增持股市风险资产,避免频繁跨境支付产生额外费用。
预计债市资金流出将逐步放慢,外资对人民币债券的配置将趋向战略性风险平衡。
风险提示包括地缘政治风险恶化、美国经济超预期上行以及通胀上行导致的降息预期减弱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