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中国CPI同比下降至-0.4%,主要受食品价格拖累,而核心CPI则连续上涨,显示出一定的韧性。
- PPI同比降幅收窄至-2.9%,环比回升,反映出“反内卷”政策的成效和上游行业的企稳。
- 未来PPI的持续回升需要需求端的刺激和政策的持续支持,核心CPI预计将保持相对稳定。
核心观点2
2025年8月的通胀数据揭示了中国经济的“冷暖不均”现象。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8月PPI同比增速为-2.9%,较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而CPI同比增速为-0.4%,较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
这种分化不仅体现在CPI与PPI之间,也反映在各自的内部结构中。
核心CPI表现出一定的韧性,连续四个月上涨,主要受“以旧换新”补贴和国际金价上涨的影响。
与此同时,PPI在上游行业的推动下初步企稳,反映出“反内卷”政策的成效,但其回升的基础仍不牢固,需进一步的需求端刺激。
PPI同比降幅自3月以来首次收窄,环比增速也成功止跌,显示出上游物价的企稳。
上游行业通过限产措施推动PPI环比增速由负转正。
然而,中游和下游价格仍显疲软,终端需求复苏不稳,价格传导尚不顺畅。
CPI的走弱主要受到食品价格的拖累,尤其是猪肉价格的下滑和高基数的影响。
尽管如此,核心CPI的韧性仍然值得关注,预计在政策支持下将保持相对稳定。
总体来看,未来的风险包括政策实施不及预期、经济形势变化和出口波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