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亟需整合AI与ML技术,硬件端的关节执行器等核心技术突破将推动产业质变。
- 预计到2029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增长至750亿元,发展潜力巨大。
- 关键零部件如高端轴承和传感器的国产化率仍低,国内企业正逐步突破,竞争格局正在变化。
- 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将从工业服务向家庭和商业服务演进,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核心观点2本投资报告围绕北交所机器人产业进行分析,主要涵盖产业链、市场前景、技术发展及相关企业动态。
首先,从宏观层面来看,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在政策推动下,预计将快速增长,2024年市场规模约为27.6亿元,至2029年可达750亿元。
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依赖于整体技术体系的支撑,尤其是硬件和软件的协同升级。
在产业链中,软件端需整合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技术,硬件端则关注关节执行器等关键技术的突破。
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包括传动、驱动和感知模块,其中传动模块的价值较高,预计行星滚柱丝杠到2030年将占最大成本份额。
其次,机器人轴承的国产化率仍低于20%,市场被国际企业主导。
中国企业正在逐步突破,开发高端轴承产品,以满足快速发展的工业机器人需求。
全球工业机器人轴承市场预计到2029年将达135.85亿元。
在传感器方面,人机交互的核心技术正在快速发展。
六维力传感器、视觉传感器和触觉传感器的市场潜力巨大,尤其是六维力传感器预计到2030年市场规模可达138.4亿元。
视觉传感器的技术升级也在改变机器人感知能力。
最后,应用场景方面,人形机器人将逐步从工业服务扩展到家庭和商业服务,未来的落地场景将根据任务复杂性和标准化程度演进。
北美和欧洲在应用场景上各有侧重,而中国主要集中在工业生产。
在企业动态方面,北交所的相关公司如开特股份、奥迪威、鼎智科技等在运动执行和传感器领域积极布局,推动技术进步和市场拓展。
总体来看,机器人产业面临政策、技术和质量控制等多重风险,但市场前景广阔,值得关注。
投资建议本报告的投资建议及理由为: - 关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软硬件协同升级,特别是AI与ML技术的整合。
- 硬件端关注关节执行器等核心技术的突破进展。
- 人形机器人市场在政策驱动下,预计将快速增长,2024年市场规模达27.6亿元,2029年将增至750亿元。
- 重点投资国内头部企业在核心算法领域的研发实力,如宇树科技、优必选等。
- 关注机器人高端轴承的国产化进程,尤其是五洲新春、光洋股份等企业的技术进展。
- 投资六维力传感器等多模态感知体系的关键组件,预计市场空间广阔。
- 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将从工业服务向家庭和商业服务演进,市场需求将持续扩大。
- 重点关注北交所相关公司的布局,如开特股份、奥迪威、鼎智科技等。
- 风险提示包括政策变化、技术创新及质量控制等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