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标的:信达生物(1801.HK) 推荐理由:公司在肿瘤免疫治疗和抗体偶联药物领域实现双重升级,推出全球首创IBI363,展现强劲的临床效果。
预计2025年营收119亿元,归母净利润4亿元,目标成为国际化大药企,维持“买入”评级。
核心观点1- 信达生物在肿瘤创新研发日上展示了其在下一代免疫治疗(IO)和抗体偶联药物(ADC)领域的战略升级,计划到2030年推进至少5个管线产品进入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
- 其重磅创新IBI363为全球首创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展现出在免疫耐药非小细胞肺癌和黑色素瘤等领域的显著疗效。
- 公司盈利预测上调,预计2025年营收119亿元,归母净利润4亿元,维持“买入”评级,风险包括新药研发进展和销售不达预期。
核心观点2
信达生物于2025年6月28日在上海召开了肿瘤创新研发日,展示了公司在下一代免疫治疗(IO)与抗体偶联药物(ADC)领域的“双重升级”战略。
活动吸引了超过500名行业KOL、研究者、分析师及全球投资者参与。
重点介绍了新一代免疫疗法IBI363,这是全球首创的PD-1/IL-2α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
该分子显著激活T细胞功能,扩增肿瘤特异性T细胞,最新临床数据显示其具有强劲、持久的免疫拖尾效应。
在免疫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中,1.5mg剂量组中位生存期达到17.5个月,3mg剂量组12个月OS率超过70%。
在末线结直肠癌中,单药中位生存期为16.1个月,与贝伐珠单抗联合疗法的OS事件发生率仅为17.8%。
在免疫耐药黑色素瘤亚型中,确认的客观缓解率为23%,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14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4.7个月。
IBI363已获得NMPA的两项突破性疗法认定及FDA的两项快速通道资格。
公司已启动与帕博利珠单抗的关键临床研究,并计划在免疫经治肺鳞癌和三线MSS肠癌等领域开展注册临床研究。
公司设定了到2030年至少推进5个管线产品进行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的目标,部分候选产品包括TOPO1iCLDN18.2 ADC、DLL3 ADC、三特异性T细胞连接器等。
根据近期新药获批及创新数据,公司上调了2025/26年的营收预测,分别为119亿元和152亿元,归母净利润调整为4亿元和9亿元。
预计2027年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95亿元和17亿元。
维持“买入”评级,风险提示包括新药研发进展、产品上市时间及销售不达预期等。